中国证券博物馆
智慧导览小程序





中国证券博物馆公众号
活动回顾|漫谈近代上海金融业:以上海银行家为中心
2025-09-19

  9月12日,中证博2025年第12期博约读书会如约而至。作为上海金融系统“书香满金融”第一批主题读书会活动品牌项目,本次读书会以“漫谈近代上海金融业:以上海银行家为中心”为主题,特别邀请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邢建榕老师主讲,旨在通过梳理近代上海金融业的发展脉络,挖掘银行家群体的精神内核,为在场观众还原一段兼具史料厚度与人文温度的沪上金融史。

1

远东金融中心的崛起:历史脉络与空间根基

  讲座伊始,邢老师系统梳理了近代上海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是发达的贸易、密集的中外金融机构以及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埠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的水运优势,使其迅速成为中外贸易枢纽。以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国家银行体系,以及形形色色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证券物品交易所等诸多金融机构汇聚于此,绝大部分银行的总行都设在上海。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为上海带来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各项金融业务提供便利,保障了上海金融中心强有力的地位。

银行家群体:专业品格与实践

  近代上海银行家群体大多出生于富盛人家,幼年受到很好的传统教育,后期出国留学,因此兼具传统与现代尤其是国际视野,又有很强的家国情怀。1916年拒绝执行“停兑令”事件是第一代新式银行家崛起的标志。当时袁世凯为筹备称帝,逼迫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停兑现金,引发信用危机,导致通货膨胀,北洋政府竟然下令全国中、交两行关门,停止付现。以宋汉章、张嘉璈为代表的年轻银行家毅然决定抗拒“停兑令”,他们深知“信用是银行根本”,一方面联合华资银行向外资拆借现银,另一方面成立“客户委员会”稳定储户,上海率先恢复兑付,挤兑风潮平息。

2

抗战烽火中的金融坚守:血脉保全与家国担当

  抗战爆发以后,银行家们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以“保全金融血脉、支持抗战”为目标,展开“金融抗战”。战争初期,“资金与人员转移”是首要任务。淞沪会战打响后,日军轰炸致华资银行损毁严重。银行家深知现银若落日军之手,将威胁国家财政。他们制定方案:法币优先运往长沙、南昌,不便携带的就地销毁;白银、黄金海运香港。为抗战保留关键金融资源,员工“避轰炸、日夜兼程,不少人与家人失联”,最终上海金融机构十之八九的现银与钞票转移。内迁员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在日记中记载,1938年春员工“衣衫褴褛、头发蓬乱,却持账册印章,眼神坚定”。留在上海“孤岛”的银行家,珍珠港事变前尚可有限经营,事变后日军占领上海,部分人被迫“灰色经营”,却始终拒与日伪合作。在后方,银行家重建金融网络,支持了后方工农业生产,并采取措施维持法币信用,抵制伪钞;银行家们利用其国际业务经验和渠道,协助政府管理外汇,购买军火和战略物资。

  银行家还参与国际借款。1938年9月,陈光甫受委托秘密赴美谈借款。美国中立期态度冷淡,陈光甫在日记中写道:“接洽如赌徒掷注,日日揣度对方心理,候其喜怒闲忙。”胡适感慨:“光甫办银行三十年,平日有人求他,此次为国家仰面求人,不敢得罪美国财政部。”最终陈光甫以桐油抵押促成2500万美元“桐油借款”,为后续争取更多援助铺路,毛泽东曾称其为“团结抗战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

  讲座最后,邢老师特别强调,上海银行家们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是近代上海最终领先于其他城市,成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内在因素。他们不仅在商业上成功,更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体现了中国近代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贡献值得被书写、被铭记。

3


博约读书会

  由上海市金融工委授牌,是上海金融系统“书香满金融”第一批主题读书会活动品牌项目。致力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金融文化知识普及,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中证博将继续为公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博约读书会”讲座活动,

敬请关注!

2.png 1.jpg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