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5期博约读书会)
“上海秩序”是上海的文化标签,也是城市文明的人文支点。12月6日,中证博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上海作家协会理事马尚龙先生分享《上海秩序 深圳气质》新书内容,以《上海秩序:上海人的遵守与信赖》为主题,深入探讨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秩序文化和城市精神。
上海秩序的“象征”
马老师首先从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的历史背景出发,对比了上海与深圳这两座城市的不同发展路径。他指出,上海的秩序是由世界文明和江南文明发酵而成的城市秩序,这种秩序不仅体现在社会基本秩序上,也体现在社会人文秩序中。
通过引用1919年《民国日报》的报道,马老师讲述了中国第一盏红绿灯在上海诞生的故事。红绿灯的亮起,被定格在上海的一个历史瞬间。就此开始,交通秩序在上海被正式确定下来并法律化,城市交通的文明秩序就此确立。从这层意义延展开去,红绿灯就是上海秩序的象征,它象征法律化的保护,并且渗透到了上海文明的细枝末节。
上海秩序的“实质”
上海秩序不仅仅是交通规则、排队礼仪等外在表现,更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共识,是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符号。马老师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多个真实的案例,描绘了一幅上海秩序的生动图景。“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发我们对于秩序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契约精神的思考。马老师强调,秩序不仅仅是单向的执行,更是双向的遵守和保护,需要双向的诚信来遵守。
上海秩序的“齿轮”
秩序是用来规范人的,秩序本身恰又是人来规范和践行,也是由人来体现价值的。“上海秩序”中的公共社会秩序,是由每一个年代、每一个上海人集合建立起来的。其中,又有三个层面、三个群体的上海人,组成了最核心的部分:老领导、老法师和老实人。马老师详细描述了这三个群体在上海秩序中的角色分工:老领导代表着权威和经验,老法师象征着专业和智慧,而老实人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三者之间像是三个互相啮合的齿轮,三个齿轮有各自的大小、各自的转速、各自的转向,当三者互相啮合时,它们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关系,也唯有如此,才会产生更大更有效更持久的啮合力。
最后,马老师以“信赖”两个字概括了上海秩序的核心。上海秩序是精神化、内质化的社会秩序。在个体和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之间,遵守和尊享互为条件,这是上海秩序最伟大的生命力——不是道德鼓励的肾上腺素,而是自我造血的生物链机制。
博约读书会
由上海市金融工委授牌,是上海金融系统“书香满金融”第一批主题读书会活动品牌项目。致力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金融文化知识普及,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中证博将继续为公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博约读书会”讲座活动,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