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5期博约读书会)
4月6日,中国证券博物馆博约读书会迎来了2025年第5期活动。本期读书会以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为主题,特邀著名翻译家、本书中文版译者施小炜教授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小说中“墙内”与“墙外”两个世界的隐喻与哲思,探讨生命、死亡与不确定性。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
施教授首先介绍了《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的基本信息与村上春树的创作背景。这部小说是村上春树继《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之后的第三部作品,最初以中篇形式发表于1980年,后经两次改写,最终于2023年以长篇形式出版。村上春树在创作初期曾对自己的写作技术感到不满,认为这部作品以“半生不熟的形态”发表,但经过两次改写,故事变得更加丰满复杂。小说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主人公从16岁时的初恋经历,到进入一个被高墙环绕的神秘小城,再到40岁时重新面对过去的记忆。故事中充满了村上春树标志性的元素:封闭的小城、变幻不定的高墙、与影子共存的隐喻。施教授引用村上春树的话:“活着就是与影子共存”,阐释了影子作为生命标志的象征意义。
作为《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的中文译者,施教授分享了他的翻译心得。他提到,翻译过程中他坚持“无计划、随兴所至”的原则,边读边译,力求保留阅读时的新鲜感。施教授还详细解释了书名的翻译过程。原书名为《街とその不確かな壁》,他将“街”其译为“小城”而非“城市”,以避免读者对“城市”产生预设的意象。同时,他将“不確かな壁”译为“不确定性的墙”,强调了墙的变幻不定与不确定性。施教授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原作精神的忠实传达。他强调,翻译需要精准表达原意,同时让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
在互动环节中,读者们积极提问,围绕村上春树的写作风格、翻译技巧以及文学的社会意义展开讨论。有读者提问如何看待村上春树作品的“散文化”与“不确定性”,施教授回应称,这种风格正是村上作品的独特之处,它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解读空间。对于AI翻译是否会取代人工翻译的问题,施教授表示,尽管AI技术发展迅速,但人工翻译的深度与温度是无法被取代的。
本次读书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施小炜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个人见解,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村上春树文学世界的大门。通过他的讲解,读者们不仅对《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翻译艺术与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博约读书会
由上海市金融工委授牌,是上海金融系统“书香满金融”第一批主题读书会活动品牌项目。致力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金融文化知识普及,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中证博将继续为公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博约读书会”讲座活动,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