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博物馆
智慧导览小程序





中国证券博物馆公众号
活动回顾|精神他者之晤——15位大师撑起的西方艺术视界
2025-04-17

(2025年第6期博约读书会)

  4月11日,中证博携手上海约莱文化,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曜副教授解读西方艺术之美。王老师精选西方美术史中的15位代表性艺术家,对他们的100余幅经典作品进行赏析,向听众阐释作品蕴含的审美价值和观念,感悟艺术三昧。

1-1

  在讲座过程中,王老师从文艺复兴前期延续至当代西方美术发展的脉络中回顾西方艺术造型观念的推进。他从“油画之父”扬•凡•艾克的油画创作讲起,分析了油画材料的特点及其对油画创作方式的影响。他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为例,介绍了这些名作的创作背景,指出它们的造型问题。他认为,艺术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前人的积累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达芬奇的绘画技巧是渐变式的过渡,作品充满英雄感,展现了他对科学、几何和物理的深入研究。

  王老师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重要性,并以肖像为例,阐述了其在审美状态上的过渡期。作品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的具象化,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宗教性对人的限制。他认为,艺术家的绘画态度很重要,他们不仅要描绘形象本身,还要抓取形象内部的信息,涵盖身份、社会和穿着材料等方面,呈现出一种社会性或时代性的意义。在讲座中,王老师讨论了西方造型的写实风格和中国的写意风格。西方造型注重真实的造型,使造型更加精准。而中国的写意风格则注重对形象的深入理解,将观察、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西方造型过于抽象,无法准确传达形体的信息。

2-2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1513-1514年,现收藏于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古代艺术大师馆。被乔治•瓦萨里称其为“真正罕见且非凡的作品”。

  讲到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时,王老师认为,拉菲尔的作品注重女性的柔美婉约,充满了宗教化和甜美风,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也各有特点,如卡拉瓦乔的聪明、巧妙技巧,伦布朗的耐心和细致,鲁本斯的作品以其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素描技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普桑的作品以大场景的节奏感和西方固定格式为基础,并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描绘了现实,对光的强烈处理和黑色背景的处理,以及对镜子的反射和人物关系的暗示,都具有社会学意义。

3-3

伦勃朗《夜巡》,1642年,363cmx437cm,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结合伦勃朗的作品,王老师认为,艺术家的真正表现不是完美,而是特色。伦勃朗的艺术追求是坚持和扎实,他的作品以暖光和自然光为主题,强调光的真实性,并将其转化为元素提升,反映了生命的现实性,而非美化真实性。

4-4

  王老师还与听众一起赏析了塞尚、毕加索、杜尚、巴尔蒂斯等艺术家的作品,并解答了观众的提问。一是介绍了画廊、经纪机构和拍卖行等机构构成的西方艺术运作系统,指出其底层逻辑是“理解”和“不卖”。二是说明印象派画家受日本浮世绘影响较大,逐渐简化、抽离或抽象。三是对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进行比较,从西方艺术逻辑的发展与变革中,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完善自身,提升个人修养,而非追求艺术的价值。

博约读书会

  由上海市金融工委授牌,是上海金融系统“书香满金融”第一批主题读书会活动品牌项目。致力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金融文化知识普及,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中证博将继续为公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博约读书会”讲座活动,

敬请关注!

2-2.jpg 1-1.jpg 3-3.jpg 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