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期“博约读书会”)
近代以来,西医入华以及现代医学训练的专门化,给传统医学带了新式理论、知识的挑战,更催生出新式的职业医生群体与现代医院制度,人们的医学观念也随之转变。
2024年3月1日下午,中国证券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四楼维多利亚厅举办:“明医度世”与“现药王身”——《近世中国的医学与士人》新书分享会,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顾雷博士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尹洁教授、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王启元研究员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张如青教授、于业礼副研究员围绕新书进行了分享交流。
首先,于业礼老师介绍了该书的缘起。近年来,医学人文话题成为了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2023年4月23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编辑部联合主办“近世中国的医学与士人”学术工作坊,该书正是与会专家学者成果集结而成的文集。
张如青老师认为,技术革新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他从纸张、雕版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为切入点,回顾了古典医籍的发展变迁史。尤其是宋代以来,医书出版较多,使人们更容易获取医学知识,社会士人都能够通过医书,掌握医学知识及技术后,又积极参与到医书的创作与出版中,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以后,随着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从“不知医者不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观念,印证了医学与儒学的一些理念存在共通之处。一些士人科举不第后,大多转而习医,救人济世,也成为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随后,尹洁老师从医学哲学角度探讨了医学人文的角色和定位,她认为,如张如青老师所言,传统技术革新影响了中医思想的传播,也对当下医学发展中的技术伦理问题有启发意义。近代士人对医学的兴趣及其相应话语权与当今的状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从中或可发掘出促进当代中医思想研究和传播的思路。她指出,尽管哲学作为底层架构具备充当诸多学科“黏合剂”的功能,当代医学哲学在切近医学人文相关问题时仍需在一种具身的医疗实践和人类生活中展开。
王启元老师从医学人文的叙事视角进行了交流。医学史研究者以往更多把医学文献、诊断、医案的话题作为研究的重要对象,但人文叙事同样可以成为医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医学史视角下重新审视古代史、近代史及重要人物事迹,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他以古代的安禄山、王阳明和近代的孙中山、梁启超等重要历史人物与疾病的关系为例,指出他们因疾病而产生的一系列理念变化,是值得从医学人文视角进行研究的素材。
于业礼老师总结道,疾病是士人了解医学、学习医学并参与到医疗过程的动力所在。对于士人,生老病死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面对疾病,他们都希望更多地掌握主动权。在当今社会,对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大众而言,这种理念仍未发生改变。
分享交流会内容丰富,既具有学术性又有生动的案例故事,为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医学尤其是医学人文的窗口。医学观念现代化的历程,是从蒙昧偏见不断接近理性科学观念与实践的过程,这与社会文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其理想就在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博约读书会
由上海市金融工委授牌,是上海金融系统“书香满金融”第一批主题读书会活动品牌项目。致力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金融文化知识普及,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中证博将继续为公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博约读书会”讲座活动,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