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中证博采访了多次向本馆慷慨捐赠的金融证券收藏家顾佳华先生,请他为我们讲述那些泛黄证券背后的时代记忆与情怀。顾佳华先生的捐赠充实丰富了我馆馆藏,其捐赠藏品涵盖海内外股票债券、股票认购表、股权证等。
谈及捐赠初衷,曾从事证券投资工作的顾佳华回忆:"过去市场上缺乏权威的官方保管机构,许多珍贵证券散落民间面临损毁风险。"他特别提到早期纸质股票易受潮霉变的困境,"像华为95年内部股权证这种孤品,当年就是在书摊上抢救下来的"。如今将这些承载着改革开放记忆的实物票交予博物馆,既能通过恒温恒湿环境实现永久保存,更能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资本市场发展脉络。
不同于传统股票收藏局限于本土,顾佳华先生的收藏版图横跨两岸三地及欧美市场。香港上市的腾讯、阿里、比亚迪等优质企业,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一个窗口,欧美股票中既有德国巴斯夫在华投资百亿美元的见证,也有大众汽车与上汽合资的历史印记,这些跨国证券构建起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深刻历史记忆。"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的收藏也该展现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他特别强调。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博物馆作为归宿时,这位从事证券收藏多年的藏家坦言:“个人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博物馆才能赋予藏品真正的生命力。中国证券博物馆让老股票不仅能被观众看到,还能让它讲述股票中的故事”。对于中证博的未来发展,顾佳华先生提出期许:"希望这里不仅能展示证券文物,更能成为解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钥匙”。
中国证券博物馆作为全国证券期货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博物馆,既是证券类文物的守护者,更是连接资本市场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中证博通过系统收藏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类文物,将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市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历程具象化呈现,也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中国资本市场在风高浪急中保持战略定力、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深层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