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博物馆
智慧导览小程序





中国证券博物馆公众号
活动回顾|求知见悟: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革命
2025-02-28

(2025年第2期博约读书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变革的紧迫性,而日本作为明治维新后的新兴强国,成为众多中国青年求学的首选之地。黄浦江畔的日邮中央码头和汇山码头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无数学子、志士从全国各地汇集于这弹丸之地,扬帆东去,探求救国兴邦之道;同时,亦有无数身负绝学者负笈归来,投入中国的现代化变革中。

  2月21日,中国证券博物馆联合虹口区地方志办公室、学林出版社共同举办2025年第2期“博约读书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翟海涛老师担任主讲。翟老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讲述,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了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革命之间的紧密联系。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甲午战后的留日浪潮、思想启蒙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孕育、留日生的革命实践,以及留日生的时代突围。

1-700

  一、甲午战后的留日浪潮

  翟老师首先指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近代觉醒的重要转折点。战争的惨痛教训让中国人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而日本的崛起则成为学习的榜样。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赴日留学的四大便利:路近费省、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力省效速。这些因素促使大量中国青年东渡日本求学。从1896年开始,留日人数不断增加,到1906年达到高潮,总人数至少在2万人以上。

  留日学生群体呈现出鲜明特点:年龄差距大,从10多岁的少年到60多岁的老人;传统功名者众多,如陈独秀、汪精卫等;速成式教育居多,学制短、专业知识薄弱,但思想启蒙意义重大。

  二、“东瀛淬火”:思想启蒙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孕育

  留日学生在日本接触到大量西方现代思想,尤其是法律和政治学科。这些学科的核心理念如国家主权、民主政治、权力制衡等,为中国传统思想所缺乏。留日学生通过创办刊物、编译书籍,将这些新思想引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启蒙。例如,法政速成科学生编译了4套大型法政丛书,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法政教育的重要教材。

同时,民族主义思想也在留日学生中孕育。传统中国缺乏现代民族主义观念,而留日学生通过学习西方思想,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陈独秀、汪精卫等人都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思想的转变,强调了民族主义和民权思想的结合对革命的推动作用。

  三、“星火燎原”:留日学生的革命实践

  翟老师指出,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留日学生都是重要力量。立宪派如梁启超、汤化龙等,通过创办刊物、参与地方谘议局等方式,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革命派如黄兴、宋教仁、汪精卫等,则是同盟会的中坚力量,为推翻清政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辛亥革命中,立宪派与革命派最终合流,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中,有留日经历的议员占比高达29.5%,显示了留日学生在政治领域的广泛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离不开留日学生的贡献。李大钊、鲁迅、陈望道等人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早期领导人中,陈独秀、周恩来、彭湃、张闻天都曾留学日本,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四、“两头不到岸”:留日学生的时代突围

  清末民初是一个“旧纲解纽、新纲未立”的过渡时代。翟老师指出,留日学生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既打破了旧的制度和思想,如推翻帝制、批判旧文学旧道德,又开创了许多新的事物,如建立共和体制、移植法制思想、创立新式政党、提倡白话文等。尽管这些新事物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们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开创性意义。

2-700

  讲座最后,翟老师与听众进行了深入互动。听众们就日本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动机、留日学生文理科比例、留日学生对地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翟老师一一作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3-700


博约读书会

  由上海市金融工委授牌,是上海金融系统“书香满金融”第一批主题读书会活动品牌项目。致力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金融文化知识普及,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中证博将继续为公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博约读书会”讲座活动,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