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博物馆
智慧导览小程序





中国证券博物馆公众号
活动回顾|中国文化的格局与中华经典的构成
2024-07-19

(2024年第8期博约读书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呈现出丰富多姿的层面。7月12日下午,中证博“博约读书会”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为听众解构“中国文化的格局与中国经典”,陈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图1-700

  讲座伊始,陈老师介绍了此次讲座选题的缘由。尽管当前传统文化非常热门,但传统文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他选择从传统文化经典的构成这一角度入手,使听众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格局及其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讲座中,陈老师首先探讨了古代经典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认为,经典是被大家尊重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书籍,人们虽然都能认识到这些典籍的价值,但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深入阅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跨越时空,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后世产生持续而深远影响。

  接着,陈老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格局。他提到,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格局。它还解读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图2-700

  在探讨中华经典的构成时,陈老师从经典的定义、分类、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提到,中华经典包括经、史、子、集等多个类别,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这些经典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陈老师结合《庄子》《史记》等经典著作的具体例子,深入剖析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陈老师总结说,经典经历了从口头到文字的形成过程,它的后面传承的是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近代以后又突破了固有的模式,这实际上是知识和经典的扩展,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以,经典的构成和文化的格局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更是其中的瑰宝。陈老师还强调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他鼓励大家多阅读经典著作,通过经典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从经典中汲取智慧,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启迪和引导我们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图3-700

  此次讲座,陈老师以其丰厚的学识,旁征博引,从探讨经典与文化的关系、经典的形成过程、经典的结构、文化的格局和知识的重构等五个方面内容,为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激发了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研究组供稿 樊晔亲供图)


博约读书会

  由上海市金融工委授牌,是上海金融系统“书香满金融”第一批主题读书会活动品牌项目。致力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金融文化知识普及,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中证博将继续为公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博约读书会”讲座活动,

敬请关注!